副校长苏涵教授在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 我们的兴趣点和目标点
更新时间:2022-09-19
图片

厦门工学院

「宣传处」出品

图片
图片


我们的兴趣点和目标点

——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   副校长苏涵教授

亲爱的同学们:

我已经在大学第一课上给大家讲了很多了,今天我只讲一个主题:我们的兴趣点和目标点。

就在9月3号大家入学报到的那一天,很多人都看到这样的场景:由于疫情防控的要求,欣欣然送新生报到的家长都被“谢绝”在大门之外,这当然不是学校的意愿。学校是特别希望家长能和大家一起进来看看自己的孩子将要生活的这座校园的,但是无奈地“谢绝”了大家。

所以,我们才看到,许多家长围在门口,用失落而又焦虑的目光看着大家的身影消失在校园深处。这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它象征着我们从此要离开父母目光所及的范围,脱离父母的羽翼和呵护,开始独立地生活了。

而同学们走出父母的目光之后,虽然也逐渐熟悉了校园里的一切,但我相信,不少人仍然处于迷茫的思考之中:我和这所学校将来会形成怎样的关系?我的专业和老师是怎样的?我该如何度过这几年的大学生活?等等,还不可能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所以,我想以此为由,和大家谈谈我们的兴趣点和目标点这个问题。

我从几个接触较多的学生谈起:一个是今年刚毕业的电子信息专业的陈志龙同学,他三年级的时候,听了我关于闽南石雕文化的讲座,喜欢上了石雕艺术,便经常与我交流。后来,他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闽南石雕艺术相结合,做了一个大学生互联网+大赛的项目,获得省赛的铜奖,又进一步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福建选拔赛,获得了二等奖,而他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

还有一个是商学院毕业的谢小博同学,学商学的竟然喜欢上了中国戏曲的研究,来和我讨论相关问题。后来,他考上了福建师范大学戏曲学的硕士,我还主持了他的毕业论文答辩,他现在正在攻读戏曲学博士学位。

还有一个数据科学专业读二年级的学生,特别钟情于数学研究,立志要考数学研究生,她现在就开始一边学习基础课,一边全力备战了。

像这样的同学,在大家的学长学姐中还有很多很多,只是我不熟悉他们,他们都是由于自己兴趣点的建立目标点的追求而成就了自己。

由此,我想说的是:我们一开始的迷茫是正常的,学校正在利用各种途径,引导大家早日走出迷茫,而我们自己,则应该在一段时间的正常迷茫之后,找到自己的学业兴趣点,并为自己设立未来发展目标点

这里所说的兴趣点是指在广泛的面上学习的基础上,发现和确认自己在某一点上的特别爱好,并将这一点作为自己的学业重点突破口

我们的学业兴趣点可以是各不相同的,它可以在自己的专业方向上,也可以跨越自己的专业边界,涉及其它的方向,但不管怎么样,有无自己的兴趣点都非常重要。没有这样的兴趣点,我们就可能学之无味,行之无力,长久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之中。

学校和老师们最担心的就是,有的同学可能在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对学业失去兴趣,对读书失去兴趣。如果有了这样的兴趣点,我们则可能激发出特别的热情与自觉性,日思夜想,尽力争取。这不仅符合大学的学习特点,而且符合青年人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

兴趣点的发现与确立也许与天赋有关,但更多的是后天的人生需要价值判断所决定的,也就是说,为了需要,你必须这样做。这是非常重要的。

有了学业兴趣点,当然还不够,还要设置自己的目标点,明确地告诉自己,在学习上我想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在为人上想要达到怎样的目标,都有一个大致的意向。学业目标点的建立,我不再讲,我重点说说后者。

同学们,我们学校一直在思考和追求着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具有良好人格品质的人,而这样的人,既具有一般良好人格品质的共同性,又带有明显的厦门工学院的教育特色,这是我们正在建设的教育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那么,我们设想的人的培养应该有怎样的特质呢?这不是用概念和模式可以说明的。从学校的思路来说,那就是将现代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去芜取精,融铸成新的人格。

同学们一生下来,就浸染在浓郁的现代文化气息之中,手机、电脑、网络、流行文化等等一直包围着大家,影响着我们的心理状态,也影响到我们的言行举止,并且有着非常明显的外在表现,这当然是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而与这个现实伴随而来的自由化个性化适意化等等思想和行为特点,都体现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毋庸置疑的是,同学们也带着这样的特点进入到我们的校园之中,而校园里同样弥漫着这样的气息,我们今后的教学,我们的信息化建设,也必然为这种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多的便利。

不过,学校一方面积极支持大家在现代文化影响下的正常行为,同时又特别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倡导用传统文化的精华来熏陶我们的精神与气质,这是我们大家都已经同时感受到的,我也给大家讲过“我们的学校文化”。

我们希望影响大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比如,希望大家成为“文质彬彬”的人。“文质彬彬”不是柔弱斯文,而是说:既要有得体的、美好的外在形态,又要有充沛的内心世界、坚挺的人格精神;我们还倡导“尽美矣,又尽善也”,美善相兼的人格修养,也就是说,既要有美的言行举止,又要有善的内心坚守;我们当然一直重视家国天下情怀人生担当意识的教育等等。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影响虽然有一些区别,但并不是截然相反的,我们希望的不是这两者的割裂,而是这两者的融合。我们既要有现代文化赋予我们的个性追求、自由理念、适意生活,又要有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文质彬彬、美善相兼。

我们既希望同学们积极向上、大度包容,不怕艰难困苦,具有家国天下情怀,又希望大家张扬个性,甚至于特立独行、我行我素。这两方面虽然不一定都能同时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但是,它应该是一种接受了良好教育之后的新时代的精神特征,一种集体的精神特征。

同学们,讲这些,并不是空话,我们将会按照这样的思路传达我们的教育理想,坚持我们的教育实践,我们也希望同学校积极响应,以此作为我们人格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当我们在大学教育期间,一定程度地接受了这些影响之后,我相信,它对我们未来的一生都是有益的。

也许大家还不一定能想那么多、那么远,但是,作为经历了诸多人生风雨的老师们,作为具有自觉理念和自觉追求的学校,我们有责任告诉大家:不管我们未来的职业是什么,也不管我们的事业目标是什么,即使我们将来只能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们也应该有成熟的心智开阔的胸襟坚挺的精神充分的自我,这些必将支撑着我们一生的美好。

最近,很多人都在关注一个电影《隐入尘烟》,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这个电影讲述的是:在西北农村,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马有铁和残疾女子曹贵英被人撮合之后结为夫妻的故事。我认为:这部电影要展现的不是贫穷和落后,不是懦弱和无助,而是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农民深沉的情爱、诗意的幻想与坚守的善良,在现实背景下被消解、被铲除的现实。

这意味着,在现代城市文明与城市阴影影响下的传统文化的优秀特质正遭遇严峻的挑战,而我们的教育也有着同样的境遇。

在汹涌的现代文化思潮面前,在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优秀人格品质遭到挑战的时候,我们应该有我们自己的立场和行动。我们不可能逃避现代文化的裹挟,不可能逃避现代文化中负面因素的影响,但是,我们又必须有来自于我们伟大传统文化的内心的清醒与坚守

这样的教育才是优质的大学教育,而熔铸了这般精神内涵的人,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高品质的人,那难道不应该是我们吗?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来源:厦门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