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孔子教育思想 坚守崇高教育精神 | 厦门工学院李德文董事长讲孔子教育
更新时间:2022-09-20
图片


厦门工学院

「宣传处」出品

图片

全文共计23370字,预计阅读时间为40分钟


     

学习孔子教育思想

坚守崇高教育精神

厦门工学院董事长 李德文

2022年9月16日

图片

孔子教育的目标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实现人的价值,引领社会生活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真正的教育应该拥有高尚的内容。在孔子和苏格拉底那里,教育是智慧的凝聚和德性的修炼,是要唤醒人的生命,变化人的气质,开阔人的心胸,提升人的境界;是要达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境界;是要让人成为高尚的人、优雅的人、有担当的人、体面的人、伟岸而温暖的人。

真正的教育还应该具有优美的形式。在孔子那里,是鼓瑟弦歌,坐而论道,循循善诱,行走问学,自由启发;在孟子那里,是相与讨论,雄辩滔滔;在韩愈、朱熹等等古代名儒,都有着不拘一格的形式,教育成为富有魅力的事业,是富有人性的高尚生活。

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践行,并且从中吸收我们可以借鉴的精华。

一、遵循教育规律 自觉传承文化

孔子所实践的教育,没有必要像现代教育那样有那么复杂的思想理念,但有着最为根本的理念,那就是遵循人成长的自然之道育人,并且自觉的以文化传承的方式育人。

图片

圣迹图--学琴师襄图

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

句意 | 孔子被匡人围困时,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即周文王所创造的文化,都传承与集中到了孔子身上,这就意味着上天所给予他的使命就是去成为周文化的复兴者,其他人无论如何都难以阻挠他这一使命的实现。

孔子出生的时间是公元前551年,老子比孔子大一辈。所以,老子、孔子都是出生在公元前600年左右的时间段。公元前300年,孟子去世,当时荀子50多岁。

我们今天讲的中国的先秦诸子,全在这个时间段里面,如老子、孔子、墨子、孙子、孟子、庄子、商鞅、荀子、韩非子等。西方的代表人物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耶稣、释迦牟尼等,他们全出现在人类文明的这个时代,著名教育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把这个时代称之为人类的“轴心时代”

在这个“轴心时代”出现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和著作标志着人类文明和思想有了重大突破,人类此时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不要觉得“终极关怀”这个词高大上,跟我们普通人没有关系。人可以不一直高大上,但是一点高大上没有,也是不幸的。

做人虽然平常生活,但总会遇到并要关心一点抽象的东西吧。比如关心一点人间,周围亲朋好友是非;如看到有老人走路不小心摔倒了,你要不要去关心,一定是要关心的;有小孩不慎落水了,你也会去救的;看起来这是一件很具体的事情,但也还是有“终极关怀”在里面。因为你“关怀”的事关乎人间的“正义”、“公正”,所以,绝对没有终极关怀的人实际上是找不到的。

中国自从儒家、道家创立以来,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文化范畴:道、德、仁、义、礼、智、信、勇、法、术、势、王道、仁政、大同、小康等等。每一个范畴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这些思想,是对整个人类文明人类道德使命的思考。这些思考,变成了文明的成果积淀下来。这些积淀,最后就成了人类生存的价值观和价值基础。并且,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孔孟老庄诸子元典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他们照亮了人类的精神空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如果没有这些思想的先知者,人类一定是愚昧的,并且,至今可能还在黑暗中摸索。

图片

圣迹图--习礼树下图

孔子是全世界第一位私立学校“老师”,孔子的学校也是全世界第一所“大学”。中国的教育,以孔子开始,曾创造过非常了不起的奇迹。在没有全民宗教的情况下,凭着这种教育教化出了全世界最优秀的、最文明的国民。

在孔子办学之前,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学堂都是官办的官学。封建体制规定,教育是士以上的官家子弟的专利,只有官家子弟才能接受教育,贫民子弟不可以上学校受教育,成为几千年的潜规则,老百姓都处于文盲状态。但孔子认为:不论是官家子弟还是贫民子弟都是人,是人都应该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

图片

孔子的教育理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办学之初,就不顾当时官僚们的反对,冲破种种束缚,招收许多贫寒子弟入学,这是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突破,也是人类教育的历史性根本转折,让教育走近千家万户,让贫民子弟获得重生。孔子提出和践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模式影响了全中国,同时也影响了全世界,让全世界的教育由单纯的“官学”转向“民学”,为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孔子采用收费赞助两种形式相结合的办学运营方式。贫穷学生收“束脩”。束脩是什么?就是十条干肉捆在一束,古代弟子用来送老师做见面礼,这是最低的学费标准,往上多少都行,不规定人人都交一样的学费。穷孩子交束脩是表示诚意,也表示愿意接受老师的约束修成。比如学生颜回、子路,原来出了名的穷,穿的是破衣大长衫,家里常常揭不开锅,怎么能交得起学费呢?日常生活还靠孔子接济。

富人孩子能多交的叫赞助费。孔子的学生有部分很有钱,如子贡、南容等学生是大商人、官人,富可敌国。他们交的就是赞助费,到最后学校经费紧缺,到子贡、南容等子弟那儿开支就行了。

为什么孔子没有收一笔固定的学费呢?因为孔子的教育有一个理念叫“有教无类”。当规定每个人都收一笔同样的学费时,交不起这笔学费的学生就不能入学接受教育,那些人就成不了这“类”了,所以孔子用赞助的这种办法来解决经费问题,确保学校生存,让贫穷的孩子依然可以接受教育,实现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

“有教无类”我理解有双重意思:一是只要愿意学习的孩子,不论富贵还是贫穷,都有资格接受教育;二是通过老师多年教育都可以学有所成,个个都是人物,不存在类别之间的差异。“无类”就是“无类别之分”。

儒学大师柳诒徵先生做了精辟的论述:“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中国文化史》)

在孔子之前历经许多朝代的更迭,一个朝代灭之即文化随之灭绝,因为古代改朝换代都要诛灭九族,读书人都在官家,一同被灭,一个朝代几百年的文化历史都是同归于尽,极少能留存。而孔子办学,培养和塑造无数的平民文化世家,不管朝代如何更迭,不会太大影响平民文化世家的生存与传承。

图片

圣迹图--退修琴书图

从孔子之后两千多年也有无数朝代改朝换代,中华民族历经战乱、改朝换代、灾难危机重重,而中华文化却被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地传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哺育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并走向繁荣,都要依归孔子开创的伟大中华文化。

孔子被历史追认为“大成至圣先师” ,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首”(分别是有孔子、苏格拉底、耶稣、释迦牟尼),这是中华民族走进世界舞台的荣耀。今天大家都有知识、有文化、讲文明,应该感恩我们民族的文化巨人——孔子。

二、以人文化成人格 用经典传承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5月2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

孔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图腾,是实现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探源、传承孔子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孔子的理想是在中国开创一个平等、自由、大同世界的社会,以教育救国、强国成为他一生的使命。他广收寒门弟子,开展私人办学,并且自然地以“人文化成天下”为教育途径,清醒地进行人格教育。

释义 | “人文化成天下”:语出《周易·贲卦·彖传》。指朱熹阐发的儒家教育理想。意为兴礼乐之文以化成天下,即通过礼乐教化促成人类社会和谐有序地运行,达到天下大治。

(一)培养君子  选文育人

孔子之前,各诸侯国的官学主要教“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培养士族子弟获得这些知识后,有能力去贵族之家或朝廷当官。孔子批评这样的教育是“小人儒”“今之学者为人”,实际上是孔子对于这样的“六艺”为课程核心的教育的不满而提出的质疑。

释义 | “小人儒”:一般指无远大见识,只追求眼前小功利的儒者;“今之学者为人”: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孔子认为:教育应成为“大人之学”,教育应该让人成为“君子儒”,提出“君子不器”的划时代办学理念,改变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对教材、课程做了重新设计,以《诗经》《尚书》《周易》《礼记》《乐记》《春秋》六部文化经典为教材。这六部经典与之前的“六艺”内容不一样,把之前“六艺”教育往后放,不是不教不学,而是在“六经”之后学,降低“六艺”的重要性。后来人们就将之前的六艺称之为“小六艺”,将 “六经”称为“大六艺”

释义 | “大人之学”:大人是具备“明德、亲民和追求至善”的人,与之对应的就是“大人之学 ”,即大学,也就是儒学之实践哲学;“君子儒”:君子所追求的,是内心要有更高的道德理想追求,有更高的人格修为和学养修炼。

图片

孔子问道图

小六艺学的是知识、是技能、是技艺技术的东西,学的是一些小学问。而《诗经》《尚书》《周易》《礼记》《乐记》《春秋》“六经”讨论的是历史、自然、宇宙、文化、艺术、人物,是能改变人的气质的大学问。通过六经教育,社会气象、人文环境也随之改变。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礼记•经解第二十六》),即进入一个国家,可以看到这些国家不同的教化,不同的教化带来人的不同气质。这些不同气质都是由“六经”教化培养出来的。“六经”分别改变人的六种气质:

《诗经》:培养人的“温柔敦厚”,做人温顺诚实淳朴;

《尚书》:培养人的“疏通知远”,思想通达、眼界开广、胸襟远大;

《乐记》:培养人的“广博易良”,知识广博、性情快乐、忠厚善良;

《周易》:培养人的“洁静精微”,精神圣洁、思维周密、仔细严谨;

《礼记》:培养人的“恭俭庄敬”,待人恭敬庄重,懂得自我约束;

《春秋》:培养人的“属辞比事”,懂交流写作、能作诗文,能记史事。

图片

圣迹图--为乘田吏图

反观我们今天的教育只注重知识教育,专业教育的本质也是知识教育。受教育者有了知识,但气质没有改变,成了“器”(工具),而没能成为温柔敦厚、疏通知远、广博易良、洁静精微、恭俭庄敬、属辞比事的“君子”

孔子培养人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让学生成人(大人)。子曰:“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即君子儒者,仁以为己任,以推行大道为使命;小人儒,仕以为己求,以追逐名利为目标。君子儒,担当道义;小人儒,职业儒而已。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君子上达。”(《论语·宪问》),即孔子一再强调教育不要把人当作工具来使用,而应不断超越自我而达到远大与完善。

孔子认为教育:“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论语·泰伯》),即人要有理想致力于全面博大,就是在效法天道。

句意 | 唯有天最高最大,只有尧能效法于上天。他的恩惠真是广博!百姓简直不知道该怎样来称赞他。

孔子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分贵贱高低和家庭环境,一样倾心教诲和爱护,把一大批学生都培养成为士君子,即贤能兼备的政治家,担负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在各个国家从政、从教、从商,移风易俗,改革天下。

(二)兴观群怨  启迪智慧  

孔子以自编“六经”为教材育人,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格养成,彰显个性和创造能力,成为担当社会的君子。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尧曰》)

句意 | 不懂得天命,就没有可能成为君子,也可以理解为不通达世理就不能成为君子;《诗经》可以感发志意、使人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和鼓舞,可以观察人情风俗的盛衰、认识社会现实、考证得失,可以通过情感交流、彼此感染、和谐相处,可以抒发心中不平、讥刺不良政治;近可以用诗中的道理事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事奉国君,而且还可以从中学习、认识自然界许多鸟兽草木的名称;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不学《礼记》,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

图片

圣迹图--楚王使聘图

孔子通过《诗》等六经的教育,可以让学生获得的能力、的能力、的能力、的能力。不但如此,还能在家侍奉双亲及家人、修身齐家,在外能担当社会、治国平天下。然后,还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305首诗里有许许多多的植物学、山水花草、动物等知识,能让人博学多闻,有见识有胆识。

“兴”的能力:有情怀、有热情、有性情,于一切事业上投注自己的生命力。乃生命的觉醒、思想的升华。

“观”的能力:有洞察力、有判断力,于一切事务上敢于运用理性,客观公正的对待一切事情。

“群”的能力:有群体意识、公共意识,有社会责任感。合群、协群、领导群众,有组织领导力、影响力。

“怨”的能力:这里的怨不是埋怨和怨恨的理解,是有独立人格、独立见解的思考能力,又有反思自己的批判性精神。

简单的说,学好《诗》等六经让一个人能:“兴”,热爱社会;“观”,理解社会;“群”,融入社会;“怨”,批判社会

孟子对“兴、观、群、怨”四个方面的诠释为“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心合起来,就是孔子倡导的四个字“仁、义、礼、智”。一个人拥有人最本质的东西,对人来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素质。

今天我们讲的搞素质教育,收效甚微,为什么那么多年走不出误区,因为我们把增长知识和学习技能误认为提高素质了,把技能、技艺教育误解为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就是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孟子所提倡的“四心”:恻隐之心是一个人有同情心、慈悲心、爱心;羞恶之心是一个人知道羞耻,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辞让之心是一个人知道辞让,人间总有竞争,有争夺也懂得辞让分享,这才文明;是非之心是一个人能懂是非,判断是非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能力。这些才是让学生建立真正的人生信仰和精神的依据,是做人而真正需要的素质。

孔子的教育倡导“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倡导“学而思、思而学”的思维方式。老师教学生成长,学生也会给老师压力。学会“兴、观、群、怨”的学生是不容易教的,他们有严谨审问、慎思明辨的能力,有“怨”的批判精神。《论语》里常见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讨论,学生不断追问,老师要一一解答,而且学生问的全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比如子贡就问过孔子一个问题。

句意 | 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子贡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去强加给别人。“恕”这个字,到今天两千五百多年过去了,找不到第二个字可以代替它,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不同民族相处的“黄金法则”。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也要怎样对待别人。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很高级的学问,不是一般老师能回答的。而这个问题不但对子贡有用,而且对所有人都有用。孔子连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可见孔子的知识储备和价值判断力极强极高。学生子贡一问,老师孔子一答。这是什么,不是知识,是价值判断力

图片

孔子杏坛讲学图

孔子最亲近的学生有三位:颜回、子贡、子路。孔子也经常提出问题问学生。比如,有一次三位学生都在交流,孔子就向三个学生发问。

孔子问子路:“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回答:“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回答:“知者知人,仁者爱人。”有智慧的人了解别人,仁德的人爱别人。子贡的境界比子路高一筹,孔子点头说到,像个士君子的样子。

句意 | 孔子问子路:“智者应该怎样做,仁者应该怎样做呢?” 子路回答说:“智者要能够使别人了解自己,仁者要能够使别人爱护自己。” 孔子说:“你够得上做一个‘士’的标准了。” 子贡回答说:“明智的人能了解别人,仁德的人能爱护别人。” 孔子说:“你可以做士君子(比“士”的标准高,比君子又略低一点)了。”

孔子问颜回:“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回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颜回的境界又比子贡高了一些,孔子叹道:“可谓明君子矣。”

句意 | 孔子又问颜回同样的问题,颜回回答说:“明智的人有自知之明,仁德的人能自尊自爱。” 孔子说:“你可以称为有道德修养的人中的君子了。”

三个人三种回答,境界各不相同。智和仁包含三层意思:是自知、知人、被人知;是自爱、爱人、被人爱;最高境界是自知自爱。可见,孔子教“六经”不单是知识,更是智慧,是培养学生提升境界的学问。

孔子的教学特点不是灌输,不是一味考试,而是针对学生不同特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每每被问同样的问题,孔子的解答也是不相同的。如子路、冉求问孔子。

子路问曰:“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句意 | 子路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 孔子说:“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就去做呢?” 

冉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句意 | 冉有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句意 |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时,您回答‘还有父兄在,怎么可以听到了立刻就去做?’,冉有问‘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时,您回答‘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我感到迷惑,我大胆地请问这是什么缘故呢?”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句意 | 孔子说:“冉求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提醒他退让些。”

孔子的学生公西华在场听到对同样的问题,孔子对不同人有不同教法。公西华感到无解和困惑,大胆提问老师。孔子解释说,子路性子急躁,所以要让他做事时谨慎,多听取其他人的建议,认真思考后再决定。而冉求过于谨慎,处事会犹豫不决,所以要让他果敢进取。

(三)诲人不倦  方法得当

孔子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是“博学以文,约之以礼。”“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要求学生既要博学,又要懂礼,又有批判性思维,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所学理论要认真践行。孔子的教学方法则是因势诱导,循循善诱,随时施教,恰当启发,使人欲罢不能。他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凡事要积极思考。

图片

孔子讲学图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说明老师对学生进行启发的时机掌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以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句意 |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孔子论诗,从不为论诗而论诗,而往往与人生联系起来,以明道德人心,在教学中很重视与学生互动,注重师生之间相互启发。如子夏向孔子请教《诗》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意为:言彩绘有洁白的底子再在上面加色添彩,然后才有可能画出光彩的作品。

子夏立刻悟到曰:“礼后乎?”意即:是先有仁后有礼吗?人应该先具备仁义忠信之德,再饰之以礼,才有可能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孔子于是感叹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意思是子夏启发了我啊,现在我可以跟你谈论《诗》的学问!体现了教学相长

孔子的教育方法大部分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让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浅出,达到意境。

子贡在思考社会贫富、礼乐的问题未解,向老师孔子提问,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自认为自己学问修养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个地位已经很不错,很有心得了,心里想一定可以得到老师的赞赏,不料老师的评价只是“可也”两字,甚至向他提出更高的要求,“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不能满足于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基本要求,更高的境界是安贫乐道富而好礼。

子贡非常聪明,想到自己曾经学过《诗》里面的句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恰好与老师提出的精益求精的要求十分吻合,于是引用《诗》以表达自己的领悟。孔子听了很高兴,表扬子贡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借诗言志。今后可以与他探究更深奥的学问。

孔子还告诫颜回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可见,孔子是希望学生们学习后有所思考、有所反馈、有所质疑、追求真理,从而对自己也有所助益。教风随之活泼。

句意 | 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颜回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服服贴贴、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所以,孔子多次赞扬颜回。这里,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

孔子与学生之间更像朋友交谈,从不当面指斥。当学生有所困惑和质疑时,孔子也都认真耐心的作答,从不摆架子,不敷衍了事。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术研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各抒己见,相互辩论、平等商讨、服从其理,学术氛围宽松自由。

(四)宽严相济  亦师亦友

孔子长时期潜心投入教育事业,把传承和发展文化、文明当作自己毕生的使命,教育开创未来。未来寄托在下一代,如何教育培养好下一代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事业。所以,孔子带着情怀、带着深厚的爱,爱教育爱学生,爱生如子的感情融入教育之中,感化着无数的学子奋发向上。

孔子弟子三千,七十多位贤士,每个人的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有气质、有见地、敢表达,这就是人的自由发展。孔子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因材施教的结果,让每个人不同个性中美丽的那一面得到充分展现。每一个人的长处和优点得到充足的发挥。所以读完《论语》你不光会喜欢孔子,还会喜欢孔子那么多的学生,个个志高气昂、认为自己是个人物,实在可爱。

图片

孔子讲学图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论语·先进》)记载着孔子坐在中间,身边围着几个弟子,有闵子骞、有子路、有冉有、有子贡,每人的神态不一样,气质不一样。

闵子骞,正直而恭顺的气质;子路刚强而直率的气质;冉有、子贡风趣而幽默的气质,孔子看着他们,开心得很啊!当教育变成教化,学生的气质就得到改变,“温良恭俭让”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孔子经常与弟子们畅谈人生志向,有一次与子路和颜回交流言志,颜回、子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回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路豪放而慷慨,愿意与朋友共享财富,遗憾的是他没有与其他人共同富裕的想法;颜回谦虚而恭敬,愿忘记己善而不烦劳他人,遗憾的是他没有带给其他人快乐幸福的想法。孔子的圣贤气象则充分显现出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孔子追求的高尚境界。孔子愿意以全部的仁德礼让给世人,大有心系天下苍生的伟大胸怀。师生各言其志,高下立判,让学生大彻大悟,追逐新的境界。

孔子有一次与几名弟子谈论人生理想,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聚在鲁国舞雩台求雨的祭坛上吹风漫聊。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说:“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在意。平时你们总说:‘没人了解我啊?’如果有人要了解你们,你们各自说说,要说些什么呢?”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孔子听了笑笑而已。

句意 |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求!尔何如?”(孔子问学生冉有)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句意 | 冉有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赤!尔何如?”(孔子问学生公西华)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愿做祠堂、神庙、祭祀、国家帮会外交的主持人。)

句意 | 公西华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点!尔何如?”(孔子问学生曾皙)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句意 |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句意 |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大意是:每年春夏季节,穿上游泳的衣服,成群结队大人5-6人,孩子6-7人,一起到沂河洗澡游泳,然后上舞雩台吹风聊天,非常开心的唱着歌回家。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说同意曾皙的观点)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意如何?”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 ”

点曰:“夫子何哂由也?”

子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子路谈理想,夫子大笑,子路所谈的理想,其实并无问题,所以曾点很是困惑,老师何以会笑话他。

孔子认为,治国者对于自己提倡的事情,应该以身作则,子路想要治国,自己都抢着问题回答,做不到礼让。所以,孔子笑的是子路言行与自己的理想不相吻合,难以实现理想。

孔子在众弟子中只认可了曾点的观点。因为众弟子的理想,无非都是在乱世中有所作为,而曾点的理想却寄托了天下太平后,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五)心心相印  血浓于水

学习孔子的教育,首先要学习孔子十分真挚地处理好师生关系,孔子与学生之间都是出自内心的相亲相爱,友情十分纯洁,没有任何的功利性。

孔子不但在教育教学方面十分科学、全面、人性化地安排学生的学习,让大家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而且还在学生家庭困难、心理情绪、生活方面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平等相待、患难与共、相互关爱,让学生们感到十分温暖,学生都把孔子比如成心中的太阳。

图片

孔子及其弟子

1. 情不自禁

孔子还有一个学生叫冉伯牛,比孔子小十多岁,也是贫寒子弟,拜孔子为师,从一个文盲成长为一个仕官,为人忠厚善良,博学多能,得到孔子的信任和培养。

孔子为官的第一个职位是鲁国的“中都宰”,相当于一个县的县官,孔子在中都工作几年中,把中都治理的十分祥和。老百姓安居乐业,文明生活,社会秩序程度发生了重大改变,朝廷也很赞赏孔子的治理能力,从而提拔孔子到朝廷担任重要工作职位——大司寇(最高法院院长)。孔子就把弟子冉伯牛推荐给朝廷,朝廷考察后任命冉伯牛为“中都宰”

冉伯牛任职后,继承老师的衣钵,勤奋工作,一心为民谋幸福,呕心沥血,把中都治理的十分出色,很不幸的是染上了“麻风病”。当时的“麻风病”无药可治,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而且病势恶化很快,造成全身糜烂。正常人都要回避,以防被传染。于是冉伯牛无法工作,就辞官回家,把自己关在小房子里等死。

孔子得知此消息后,震惊万分,马上到冉伯牛住的小房子要看望慰问他。冉伯牛知道自己的病情十分可怕,会传染人,自己把自己锁在小房子里,而且身体皮肤开始溃烂很难看。孔子就在门外叫开门让他看望一眼,不管孔子怎么再三要求,冉伯牛就是不开门,还苦苦相劝老师回去,心意已领。孔子怎么说都割舍不下,不肯回家。

等了好久都不见开门,后来孔子提出一个要求,如果不肯开门,把手从小窗口伸出来让我看看也好。冉伯牛拗不过老师的要求,最终把手从小窗伸了出来,当时手的皮肤也开始溃烂了,但是孔子并不惧怕自己会被溃烂的手传染,伸出双手紧紧握住冉伯牛的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十分伤心的说:“苍天啊!你为什么让有德行的人没有好命啊!”

冉伯牛一直哀求老师松手回去,可是孔子手握的紧紧的不想放手,冉伯牛使劲把手收回去,关上窗门。孔子和众弟子伤心的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跪拜告别。

这样动人的场景画面让人感动的落泪,感情是多么真挚、多么高尚!

2. 天丧予!天丧予!

在众弟子中,孔子最得意、最有学问的弟子是颜回,他的聪敏过人、虚心好学,使他较早地体会到孔子学说的博大精深。他对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他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其亲若父与子。

颜回言行一致,孔子称赞他的德仁。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其心三月不违仁,善哉,回也。”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回也闻一以知十。”

句意 | 孔子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颜回啊,他的心能三个月不违离于仁,其他人则只是一天或一月暂时达到仁而已。”;“颜回真是有贤德啊!吃的是一竹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那么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忍受不了他却十分乐观!他真是一个贤德的人啊!”;“我整天和颜回讨论学问,他从不提反对意见,像个愚钝的人。等他还去自己研究,我观察他私下里同别人讨论时,却能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愚笨呀!”;“颜回自己可以推导、领悟出十个道理来。”

孔子对颜回在各个方面都褒奖有加,告诉所有弟子要向颜回学习。

颜回也对老师孔子崇拜有加。颜回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未由也已。”(《论语·子罕》)老师越仰望越高大,越钻研越觉艰深,看着他在前面,却忽然又到了后面!老师善于一步步地诱导我们,用文化来广博我们,用礼仪来约束我们,想不学都不行。我们已经竭尽所能,先生却好像还站立在高处,即使再想追赶他,也没有多少能耐了。诠释了老师广博宏富,既让人心悦诚服,如痴如醉,也让人感到难以企及。

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十多年,归鲁之后颜回除办学外,便是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颜回在整理时,不限于一般的刻写与编简,而是着重于考证及核对,把周游列国时所获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去伪存真,特别是《周易》,颜回是主要整理人之一。

在艰苦繁重的整理过程中,颜回日以继夜,呕心沥血,以致劳累成疾而死。颜回死后,孔子在颜回对《周易》所整理的基础上,又经过“韦编三绝”的辛劳编撰,才给后世留下一部完整宝贵的经典著作《易经》。

颜回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伤还为谁哀伤呢?

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回之死这是上天要亡我啊。

孔子认为在贤能两方面,颜回都最得自己真传,在求道上亦与自己最相似,好学不厌;闻一知十,聪慧过人,且安贫乐道,德行卓绝,把自己的道统传承寄托在颜回身上。颜回比孔子小三十岁,死时四十岁,正当壮年。孔子周游列国近十五年,而其道能不能传承为世间所用,所以归鲁后,垂老之年,惟有寄托希望予后辈,不料却遇颜回之丧,而失本门未来之木铎,其痛惜之心,实在可想而知。

三、固立德树人之本 开以文化人之局

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目的是要借以思考我们的教育现实,并找到正确的发展之路。现代教育倡导“立德树人”,而孔子就是“立德树人”的教育典范。

由此,我们应深入思考今天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教育丢失了什么?我们要如何向孔子学习做好的教育。要立足现实,希望能够从孔子那里重新点燃一把火炬。

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在我们的思想认识和办学实践中巩固“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并自觉地开创“以文化人”的新局面。

(一)学为进德  宁静致远

教育有两大使命:第一使命是传承并发展人类的文明,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变得有文化讲文明;第二使命是传授并创新人类的科技,为人民过上好生活服务。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传承并发展人类的文明”,应放在第一位。因为它是教育最本质的东西,也最能够体现人类教育的特征。传承并发展人类的文明,是人的精神世界的进步。

图片

孔子问道图

传授并创新人类的科技,是人的物质世界的进步。专业教育,是手的教育。而传授创新人类的科技,对受教育者而言,是通过教育机构进行专业培养,使之掌握一定的技术手艺、技能来养活自己、发展自己、服务社会、支持社会发展。确实,科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谋生手段,科学发展让我们的物质生活更上台阶,生活更加丰盛,社会更加繁荣。

教育的过程本该是能让人的心灵获得安顿的过程,修业进德的过程。可是我们当今现实的整个教育过程都让学生、老师、家长、学校感到焦虑

学习上焦虑作业太多、焦虑周周考试、焦虑期中考试、焦虑阶段考试、焦虑期末考试。期末考完了,焦虑寒暑假的补习班。幼儿园焦虑上好小学、上小学焦虑上个好初中、中考结束焦虑上好高中、高中焦虑高考上个好大学、大学焦虑就业,整个人长期处在焦虑之中。一直焦虑下去,有可能把人给废掉了。

古代教育学生、家长都不焦虑,老师让学生从容学习和成长。古人九年可以通往“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知类通达”,“知类”学会知识分类和推理,也可以理解为科学法和逻辑学,这是掌握知识、学问的科学方法;“通达”掌握规律,是哲学层面,知识通达了,而不是碎片化的、狭隘的、而是系统性的知识,能在整体上把握世界,能从整体上认知人生和人性,然后还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并且“强立而不反”——变成内在的生命力量,不会再反复,一以贯之,这就是以“九年”之功完成“大学之学”,而是“大人”、“成人”的教育培养目标。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论语·宪问》),即古代教育要求受教育者学以致用,学习的知识要用在自己身上,修身力行。

《学记》指出:“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图片

《学记》

世界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文献

古代学生通过九年学习后,学生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化民易俗”,“教化人民,移风易俗”,使“近者悦服”,跟他打交道的人都佩服他、敬重他、听从他;“远者怀之”,远方的人听说他的德行,也向往着他,愿意合作。“此大学之道也”,这才是大学应有的方向啊!读书主要目的是培养心智成熟的人。

大家都在发问自己,我们的教育会好吗?身处今日之教育,回望曾经的高尚与美好,不免感叹,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由孔子、苏格拉底等圣贤开创的人类美好的教育,其血脉之中高贵的遗传密码,依然会护佑教育的纯粹,引导教育的上升。

而今的杏坛之上的数百万教育工作者,其智慧、其愿力、其责任,必将托起教育的未来。这些古圣先贤对教育功能的认识,对教育与人类道德生命关系的认识,仍然是今天我们认知教育、理解教育、做好教育的出发点。

孔子的教育,苏格拉底的教育是头脑的教育。人需要高贵的心灵,需要高雅的风范,需要高尚的道德,需要高蹈的精神。没有这些层面的东西,人还能有体面的生活吗?在今天,头脑手艺,两者都需要,但人们往往只重视手艺的教育,而忽视了头脑的教育。而后者,恰恰才是教育最本质的功能——文化的传承,让人有文化,让人文明化,让人成其为人。

一位理想的老师,除了能做专业教育、知识教育之外,应该能够为学生做价值引领。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解的是人生的大迷惑。而“道”就是价值观,传道就是教学生会作价值判断,才能唤醒学生的灵魂。

(二)学习经典   升华灵魂

反观今日的教育,其适应现代人类、生产、生活,培养能操作现代科技的劳动者,有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

但是,国内现阶段的教育,在功利主义和工具崇拜的双重推动下,教育所不可或缺的那些固有价值正在流失,甚至被人割裂和抛弃。

在很大程度上,教育变成考试训练和培训机构——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训练和大学阶段的就业训练,教育似乎已变得不再美好、不再诗意,让人厌倦和无奈。我们是否可以借此机会思考教育方向的问题。

正如儒学大师柳诒徵先生所言:“要了解中华文化,须从孔子始;要了解孔子的思想,须从《论语》始。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智慧,成了中国人的人生教科书。”

图片

《论语》全集

在我们应该学习的诸多传统文化经典中,最重要的是《论语》。《论语》是一部关于理想的书,一部帮助我们建立信仰的书,是给孩子人生一个依据,让他们未来能够进退有据的教科书,它告诉我们三个理想:

一是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社会是理想社会

二是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政治是理想的政治

三是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

我们应该学习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孔子以好学而著称,学而成“圣”,活到老学到老。孔子自己评价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认为读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论语》开篇便是“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整部《论语》找不到一个“苦”字,书中与“乐”相对的是“忧” 。然而孔子又说:“仁者不忧,乐而忘忧。”,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图片

圣迹图--删述六经图

《论语》是一本智慧之书,古人称之“半部论语治天下”,引领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找到答案。

《论语》的核心概念是“仁”,在文中共提起112处。孔子不但在“仁学”概念有创造性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他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将“仁德”普通化为根本原则,作为道德前提统贯了其他德目。孔子认为:“仁者人也。”(《礼记·中庸》),即“仁德的基础是相互尊重,对方为‘人’,故而仁德才是人道”。在这个基础上有“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即“人人互爱”。要实现这点,人们就必须在交往中换位思考,言行中相互体谅。

“仁德”的根本是“忠信”,即己他两利之心出自真诚且始终如一,否则交往就有利用之心,而不能做到换位思考与相互体谅。 “仁义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有可操作的依据,这就是“礼”。故而,在一般情况下,守礼即是践行仁德。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可知,礼不是仁德的教条。相反,人应以仁德为依据,视不同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当下最恰当的言行,谓之中庸。中庸之道使仁德与具体情况相结合,从而具有最大可行性。

近世以来世俗观念,认为中庸与保守同义,然而孔子却以为是“至德”。因为中庸非惟不保守,反而要与时偕行,故亦曰:“时中”。甚用之于历史,则有相因与损益之辩证;既传承善法,亦革除恶习,还须随时地之变而结合创作。中庸之道不仅需要固守原则的勇气,也需要变通形式的智慧,所以是最高的德行。

仁义道德从社会而言是人人相亲,以个人而言要从我做起,然后待之于他人,否则,人人相亲的良性循环就无法启动。所谓“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在?”(《论语·颜渊》),故而修己之道是天下归仁的起点。

子张曾问如何才能提高德性?孔子答以“主忠信,徙义。”(《论语·颜渊》),意即提高德性的方法是以忠信为根本,并且依据仁德来改造自己的言行,从内在建设而言,有四方面要求:

第一要“有志于学”,以明理知义,并循义而时时践行实习,直至习惯成自然,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二要“有志于仁”,培养见义而为的勇气。(《论语·为政》),进而“克己复礼”而成仁人。(《论语·颜渊》)

第三要建立起内向反省自讼意识,遇事反求诸己,死而后已。

第四要形成实事求是的品格:孔子很重视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因为其中本身就体现了忠信与笃敬。

孔子教导学生子路说:“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证》)他指出,未加求证就道听途说是道德的沦丧。孔子也以实事求是严以律己,做到了“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释义 | 四毋:孔子平日绝无四种心,一无主观臆测心,二无绝对肯定心,三无固执心,四无自我心。

实事求是在孔子的修身体系中既是本也是终,故而至关重要。实在看似容易,确实最难养成。若不能做到实事求是,则公正之心无从树立,“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句意 | “只有讲仁爱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三)人能弘道  一以贯之

《论语》中五百多道价值判断题,“道”字出现了88次。孔子讲的“道”更多的是人文伦理,指的是价值观。一个人,无论才能是否卓越,处境是否通达,你是选择做君子,还是做小人,还是坏人?这样用作判断的价值观,就叫“道”。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人能够弘扬道,而非道弘扬人。道就在我们日常的行为举止里,如果我们的行为举止合乎道,道就在;如果我们的行为举止不合乎道,道就消失了。

孔子还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即君子谋求的主要是道义,不谋求衣食。耕田者也未必不挨饿,学习知识谋求达到,反而可能获俸禄。君子只担忧道义不行,不担忧自家贫穷。

前一句“君子谋道不谋食”,后一句“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忧道,道义极高。中间两句,讲耕、馁、学、禄,讲的平时,一如慈父劝子,立足家常,却充满哲理的智慧。

忧贫者,何如不忧?一则,忧贫未必就能脱贫,人生在世,何处没有一份口粮。二则,君子坦荡,知命达义,若贫不可免,达不可求,何如放下?三则,为人不可直接功利,汲汲于谋食,未必得食,谋道而学,或有俸禄,人生何必数数然?首先让学生明白我为什么而学,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与动机,“志于学”,带着愿景来学习,带着愿景为社会服务。

图片

圣迹图--累累说圣图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人的道德分类,有“君子”“小人”。孔子之前,君子小人更多是指身份的标志。孔子之后,变成境界德行的标志。《论语》里 “君子”出现17次,“小人”出现24次。

《论语》中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这里“君子”指的就是社会有德行的人,“小人”则指社会普通的人。

那么,做这样的说明和统计是想表达什么呢?是想提出:孔子旨在培养君子的良好道德风尚引领社会,倡导的教育是“大人之学”,是想将“小人”(普通人)教成“大人”。

孔子办学的意义是什么?因为孔子发现,这个世界里,很多坏事不全是由坏人做的,而是由小人(普通人)做的,决定这个世界整体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的不是君子,也不是坏人,而是普通人。这个世界里,君子不多,坏人也不多,最多是普通人。

这里说的小人并非指品行不好,而是指境界未必很高,判断力不是很强的人。孔子希望自己创办学校让更多普通人通过教育,变成大人“君子”。提升为君子(大人)就是逐步提升人的境界,人生有三境界:

第一境界:谋生。首先要养活自己,为了养活自己必须学会一门技术,过去叫手艺。今天我们大学里分专业教技术,看起来更专业更高级了。其实本质还是一样的,目的是为了找工作,不仅仅为了养活自己,更是为了体面的收入,这是人生第一个境界。

第二境界:谋智。如果人生的目标只在“谋生”、“养活自己”,人生境界是不够高。人生必须进化到第二个境界谋智,认知世界。

到谋智阶段,人跟动物开始拉开距离,因为只有人的头脑里才会装有抽象的知识世界,动物没有。动物只有物理世界,而人除了物理世界外,还有精神世界,这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以人一定要有知识。

教育就是要教给人知识,如教数学、语文、历史、地理、化学等,都是教知识。大学是更细分的专业技术的知识领域。光有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还不够,人一定要博学多闻,是启智的重要前提。

第三境界:谋道。谋智仍然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谋道。人间要有正道,这个词叫“人道”。

人无道,便不是人。“谋道”为了什么?就是认同价值就是学会判断。判断什么?判断价值,能够分辨人间是非、善恶、美丑。判断价值和判断事实是不一样的,对知识作判断,叫判断事实。比如,一份答卷全部是知识题,就会有一套套的标准答案。

对知识答案往往只能是唯一的,价值判断与判断事实有很大区别。价值判断会选多项,都出自自身判断,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考的是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而这才是人最重要的能力。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句意 |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人对物质生活的需求降低之后,会留下更多时间和空间来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今天人们一直跟风在抬高物质生活的标准,没有想要拥有,拥有就想要更多更好更大,一辈子都在物质的层面不断追求,一辈子都在满足自己的享受,不想去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所以,孔子之所以为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在于他一开始就将自己的物质生活看淡,生活底线定下来了“一箪食、一瓢饮”“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留下更多时间钻研学问,从事高尚的事业,去追求精神的最高境界,知而乐在其中。

图片

圣迹图--在齐闻韶图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篇》)

句意 | 孔子说:“如果你懂得了某些道理(或真理),你就应该按懂得的道理(或真理)去实施,去践行,即使为了这些道理(或真理)而牺牲自己,也是死而无憾(或死得其所)的。”

谋道就是要建立人的价值观,人的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人类之前,这个世界也没有价值观,价值观是人类给世界带来的。古人张载说一句话:“为天地立心。”

天地本身没有心,心是人给它立起来的。“为天地立心”是哪些人呢?就是生在“轴心时代”的中国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圣贤,精神空间是靠价值观照亮,这就是人谋道的重要性。

(四)以文化人  形成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3月考察福建闽江学院时讲话说:“我历来最重视‘立德树人’,老师的责任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

可是我们当下对教育从知识到实践都存在严重偏差,这偏差就是我们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技术上。

老师重教书、轻育人,学生重名利、轻修养,导致许多学生不懂做人,人与人之间产生信任危机,甚至有部分人对人生产生困惑和迷茫而厌学厌世,让人十分担忧,应该引起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警醒和反思。

“立德树人 以文化人”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厦门工学院十多年的教育实践,通过“以文化人”的方法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已经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希望建立一套完整的教书育人体系,开创以文化人的新局面。

我们认为:教育还是要回归以人为本,应该把如何培养人放在第一位。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在价值取向上有更高的追求,避免短期的功利主义,这就要对教育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从第三个五年发展规划对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以“以本为本 转型升级 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

那么,应该如何进行大学改革?改革的实质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践行现代大学理念;二是建立和落实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理念包括改革教材、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方案、育人方式等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具备长远的眼光,世界的眼光和现代的眼光,我们正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改革和实践:

1. 确立培养目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遵循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科学地设计“博雅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并贯彻落实到培养方案之中,将“博雅教育”“批判性思维教育”课程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内容,把培养人放在第一位。培养学生以广博的知识与可转换的技能,强烈的价值观、伦理观念,以及投入社会和批判社会的精神,成为社会合格的公民。

2. 成立专业的教学机构,自编教材。

学校确定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之后,专门成立“博雅教育学院”,组建专业资深的师资团队,进行博雅教育学术研究,开展全校性“博雅教育”课程教学,自编自建“人文与艺术(中国文化、世界文化、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十多个门类的公开课程。

这些看似广博而无用的知识,目的在于培养一种对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深刻体察,让同学们对于事物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更深入的了解,更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个社会和人类的规律,从而更快地学习其他门类的知识,理解不同学科思维和研究方法。

3. 学习和传承优秀的儒家文化,博学而笃志。

学校把优秀的传统儒家文化作为“立德树人 以文化人”的重要教材,并以此为抓手进行学习、研究和运用。

由王人恩教授、张滇波教授自编《论语新解》一书,张滇波教授及团队还自编《论语通识》《国学经典导读》《艺术鉴赏》等课本,今后将继续开设《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庄子》等传统文化经典课程,由博雅教育学院负责在全校开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让孔子元典文化的思想智慧、做人智慧、价值观、人格魅力影响全体学生,润物细无声,学生的日常言行逐渐被潜移默化。

学校要求学生内外兼修、自觉的养性养正养志养德,因此还设计修订了《厦门工学院学生文明守则32项》,每一项都是一个价值观的引领,要求学生从我开始,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对学生的人格养成进行培养,成为一个人格独立、心智成熟、气质显性的人。

4. 学校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古人言:“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文忠公文集》)

学校成立各种各样的读书会,有领导力读书会、教师团队读书会、学校教职员工读书会、教师进修学院读书会,领导、老师带头读书。学校的各学院、各书院、各种社团也纷纷成立读书会、读书沙龙,还让教职员工免费对接社会读书会,如当今很出名的“樊登读书会”,由学校出资让大家学习。

学校还建设了一座四万平方米的大型图书馆,藏书、网络书库、图书资源丰富。图书馆中的“经典书屋”让所有中外经典书籍汇集在一个馆中方便师生学习、阅读。

学校还建有“弘本书店”,书店拥有时尚流行的经典著作和读书茶座。校园内还有游艇书吧、公交书吧、集装箱诗屋、卓尔园书廊等读诗书的好地方,让书香溢满校园。

学校的读书氛围蔚然成风,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读书让大家以知识悟到智慧,灵魂被唤醒、被激活,因此得到了成长、开花和结果,受益终生。

图片

圣迹图--为委吏图

5. 学校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

学校把“育人”作为教育的本质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所有老师的首要工作是参与育人,与学生打成一片,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亦师亦友。

学校实行“导师包班制”,开展小班化教学,大部分班级每班大约30人左右,每位导师带一个班,从大一带到大四。全校350个班级,有350名教师担任班级导师,其他没有担任班级导师的200多名教师、行政、教辅人员,每人与2-4名有困难的学生结对子帮扶,全面关心、指导学生在校四年的成长,传道、授业、解惑。

“不让一个人落下,保证每位学生四年后都能学有所成、成功毕业。”成为学校的教育文化。

6. 习惯养成教育,做文明人。

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应该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日常行为习惯教育不好,将会影响每个人一生的生活品质。

因此,学校对学生在学习课堂和生活、活动等方面做了具体要求。比如:在课堂上,禁止玩手机、聊天、睡觉;穿着整齐大方,禁止穿拖鞋、带早餐,以饱满精神专心听课参与学习活动;严禁考试作弊,诚信考试和作业。在生活方面,禁止抽烟、喝酒、痴迷游戏,不提倡点外卖;注意礼仪礼貌,注意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参加各类环保活动,创建文明宿舍、助人为乐帮扶等活动,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自律生活习惯。

图片

2022年校园马拉松

学校倡导学生开展日常性健身体育活动,建设两个田径运动场,室内游泳馆和篮球馆,射艺馆、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散打馆、跆拳道馆、健身馆、马拉松赛道等体育项目,应有尽有,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体育爱好。倡导学生每人每天坚持运动1小时,强身健体,培养学生成为终身运动者。

7. 自由发展,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学校倡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自我发展”。

学校在学习、实习、实训、生活环境、餐饮、社团活动、文化等方面给予人文关怀,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充满幸福感,以爱和榜样去影响学生。

学校充分信任学生,倡导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前提下更多参与学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服务工作和社团活动。比如:学校以书院制的模式建设学生的文化生活社区,建设8个书院,以每一幢宿舍楼为单位成立一个书院,住宿、生活、文化活动融为一体。

每个书院成立“学生院务委员会”,由学生自选代表作为书院的管理团队,管理和服务广大学生。学生团队设院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和各位委员,形成一个庞大的服务团队,每个人都高度负责投入工作,井然有序,很有感召力,深受学生的好评。

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加入已成立的60多个社团,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等活动。

图片

射艺活动照

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思,培养心智和毅力,学习艺术和技能,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生活,锻炼为人处事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成长,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

学生通过博雅教育课程、孔子文化课程的学习和实践,陶冶了情操,修身养性、开朗豁达,情绪自然也就会愉悦,自己会处理各种心理问题。多年来学校从未发生不安全的事故,学生平安无事、健康成长。

学校的毕业生很受社会企业欢迎和好评,特点是会做人,做事认真负责。在职场竞聘时不会逊色于985、211学校毕业的学生,同等会得到用人单位的录用。

图片

校友活动日

学校经常开展校友会校友活动日,回访校友在学校学习期间留给他们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时,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熏陶、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与社会生活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学会做人做事,成功就业、创业、考研,快乐生活,成为优雅的生活者” 。

8.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孔子崇高人格如巍巍高山,让我们仰慕,光明的言行似通天大道让我们遵循前行。

学校为了学习研究和传承孔子文化,不但在教材、课堂、学术研究,学用结合、以文化人。而且还在校园中央用8000多平方米的地方建设一个气势恢宏的“孔子广场”(至未园),取意在于“镕旧铸新、开创未来”。

孔子广场以孔子的标准塑像,用大理石雕刻,坐落在广场中心,四周由56幅大理石浮雕群围合。孔子雕像高度9.28米,寓意孔子9月28日的诞辰;孔子雕像背后种有72棵高大挺拔的香樟树,象征孔子培养的72位贤士;广场中央用3000块花岗石地砖铺设,象征孔子弟子三千,桃李满天下。

图片

孔子广场四周的浮雕

孔子雕像四周用7个组团56幅浮雕组合,分别为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五个部分,用精湛的浮雕工艺和文字介绍。“仁”的内容是“孤独追求”,表现孔子追求自己文化信仰的过程;“义”的内容是“精诚学问”,表现孔子一生诚心好学的内容;“礼”的内容是“倾情教育”,表现孔子一生倾情于教育事业培养后代的内容;“智”的内容是“虔心传道”,表现孔子虔诚传播文化、文明的思想内容;“信”的内容是“勉力政事”,表现孔子从政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

所有群雕按照现代设计理念,又融以传统表现手法,浮雕群体高低错落排列有序,浑然天成,是学习、展览、研究和传承孔子思想的文化基地,是国内罕见的室外大型的孔子文化殿场。同时也表达了我们学校对孔子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五)登高望远  追求卓越

上周五田东平校长对学校十年规划发展做了重点工作部署,苏涵副校长做了《师德建设的学校责任与自我追求》的专题报告,为深化师德教育做了动员,揭示了学校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所提出的新境界、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

我理解认为是要从两个方面加强建设:一是师德师资建设;二是体制机制建设。师德师资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建设,是在践行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重要举措。体制机制是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是在践行现代大学制度重要抓手。

师德师资建设、体制机制建设这两方面是创办现代大学不可或缺的双轮驱动,是学校今后不断发展走向成功的头等大事,是培养学校竞争力的重要内涵。认真践行现代大学理念,贯彻落实现代大学制度是我们学校今后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应该引导大家热情关注和积极参与,摆在议事日程中贯彻好、落实好。

1. 师德是办学灵魂和依托,有良好师德才有好老师,有好老师才有好教育,有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好学生,有好的学生才能展现出好学校。所以让所有老师都成为优秀,学校才会有竞争力。认真培养、不断优化师资队伍,提升老师的优秀密度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让老师们成为最有价值的人!

2. 体制机制建设是用制度文化来驱动和完善学校的各项工作。俗话说 “制度决定成败”,建设科学的合理的规范的现代大学制度,是要在一切工作中营造一个透明、公开、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空间,维护好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利益和权利,形成一个人人平等、自由成长、自主发展、自我超越生动活力的生态环境,让每一位师生员工都有一个发展舞台和崭露头角的机会,发现和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学校工作的重头戏。

学校多年来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大量的工作,进行了综合改革,重新设计学校章程,依法办学;把学校办学转设为二级学院主体办学,修订了二级学院主体办学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放权授权二级学院办学;行政机构改革;内部治理管理改革;教师职称评聘改革;薪酬改革;教辅系列转设教师系列的一系列改革和创新。

目的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规范的、合理的、人性化的做事规则和用人机制,让师生员工找到归属感和主人感,激励大家把智慧、力量和精神都奉献我们的教育事业。

我们当前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下一步学校还在紧锣密鼓的修改修订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确保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确保学校各机构运营顺畅自如,发挥主体作用,让每位师生员工都得到成长和发展。

学校今后的重点工作是做好顶层设计,并且贯彻落实设计概念的各项任务,用好民办高校体制机制的先进性和灵活性,出台各种政策和办法,整合资源服务好广大师生员工,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以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紧密地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凝聚在一起,同心同德、形成合力,为把厦门工学院创办成为一所“卓越名校”而共同努力奋斗!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来源:厦门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