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何以为尊 | 副校长苏涵教授在厦门工学院纪念孔子诞辰2573周年暨第十四届尊师节上的演讲
更新时间:2022-09-30
图片

厦门工学院

「宣传处」出品


图片

师者何以为尊


——在厦门工学院纪念孔子诞辰2573周年

暨第十四届尊师节上的演讲 副校长苏涵教授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晚在这里举行的是我们学校纪念孔子诞辰2573周年暨第十四届尊师节活动,我首先代表学校向我们尊奉的伟大先贤孔子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今晚获得奖励的所有老师表示衷心的祝贺!向虽然没有在今晚获奖,但同样为学校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所有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参加活动的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接下来,我想借这个珍贵的机会,就今晚的主题“弘扬卓越师德,建设教育文化”和大家作一些交流,我只讲一个问题:师者何以为尊?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从伟大的孔子开始,就形成了师道尊严的理念和传统,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关于教师的思想,也有无数的先贤在他们的教师生涯中为我们做出了生动的榜样。

我先讲一个例子。离我们厦门不远的广东潮州,有个非常有名的韩文公祠,是宋朝人始建的祭祀唐朝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韩愈的名祠,距今已经1000多年了。这个祠里最珍贵的文物是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所写的《潮州韩文公庙碑》。

图片

那么,距离中央朝廷那么遥远的潮州人为什么要给韩愈立庙,并世代祭祀他呢?

韩愈本来在朝廷做官,因为刚直敢言,触怒朝廷,已经被贬过两次官了。然而,他不接受教训,公元819年,唐宪宗下诏,为了求佛法、得长寿,竟然要把陕西凤翔法门寺里藏的据说是释迦牟尼的佛骨舍利迎进皇宫供奉。

知道这个消息后,韩愈又一次奋不顾身了,上了一封《论迎佛骨表》,他竟然在表中说:所谓的佛骨舍利不过是“枯朽之骨,凶秽之馀”“事佛求福,仍更得祸”,结果,龙颜大怒,认为这不仅是对佛祖的大不敬,更是对皇帝权威的冒犯,马上把他贬去当时遥远而又贫穷、遍地瘴疠的潮州做刺史。韩愈因此写了一首传世的名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的意思是说:我早晨刚刚上了一封奏章给皇帝,傍晚皇帝就把我贬到八千里路外的潮州。我想的是要为圣明的皇帝革除弊政,都不怜惜衰朽的身体和残余的年华。我这一去,恐怕在那个充满瘴气的蛮荒之地潮州就回不来了。这是发牢骚,但牢骚里透露的是对朝廷和国家不可改变的忠诚。

他在潮州仅仅呆了九个月,但是,他解放家奴,驱赶鳄鱼,兴办学校,推动文化教育,做了许多的好事,所以潮州人崇敬他,为他立祠,世代供奉。也就是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里说的:“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意思是说:因为他在潮州教育人民、管理社会有诸多的政绩,所以人民都把他尊奉为师。后来,潮州人甚至把原来的笔架山改叫韩山(现在还有一个韩山师范学院),把鳄溪改叫韩江。

韩愈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叫“不平则鸣”,凡是遇到他认为与国家人民不利的状况发生时,总是刚直谏言,从不避讳,因而也多次被贬。他先后三次进入唐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任教和做管理工作。他在名作《进学解》中说:有一天,他把自己的学生叫到教室里,教导他们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而且还说,现在朝廷用人制度英明,只要你们做到这些了,朝廷都会重用你们的,这就是著名的警句“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没想到,话还没有说完,队列里有个学生说:老师你骗我们。我们看到你每天读书,学业可算作勤奋了;你崇尚儒家之道,反对佛教道教,对儒家可算是有功劳了;你写的文章那么好,你为人处事也特别好,可是你怎么一直都没有得到重用,做个穷博士,还“跋前踬后,动辄得咎”“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你不知道忧虑这些,却反而教导我们吗?

然后,韩愈又作了一番辩解。

这是非常精彩的一篇文章,也是中国古代文人最有名的自嘲之文,是韩愈借与学生的对话,来表达对朝廷用人不公不明的强烈不满。

然而,不满归不满,却丝毫没有动摇他对国家和自己的职责的忠诚。

他是孔子开创的儒家之道最优秀的继承者和教育实践者。

他忠于职守,不怕强权,连皇帝都敢冒犯,这叫犯虎威,批逆鳞,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威武不能屈”

他关心民间疾苦,尽力为民众造福,又体现了一位优秀政治家的高尚品德。

他作为国子监博士、祭酒,作为教师,潜心教育学生,反对不愿从师学习的不良风气,还写了《师说》等流传后世的文章,对教师做出最为经典的阐释。

他的文章则雄浑深厚。他提倡写文章“惟陈言之务去”,就是不要说陈旧的话,不要说废话,要创造新的语言,他被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许多文章都是后世的经典。他在文章中创造了许多成语、警句,我们今天还使用着。

图片

由此,我想说的是:韩愈一方面忠于职守,从不畏缩懈怠;而另一方面,他却“不平则鸣”,勇敢发声,这正是一个真正优秀的师者的品德。

我又想到曾经为北京师范大学写了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当代著名书法家、国学家,已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启功先生

图片

启功先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子,爱新觉罗氏,当然后来成了一介平民,一生受到许多委屈,他还曾经写过一首《自嘲诗》(也叫《自撰墓志铭》):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幽默的自嘲自讽中,既有笑对人生的坦荡从容,又有孑然自立的清高孤傲,一个多么天真可爱而又才华卓越的师者。

由此,我还想说的是:我们所追求的师德,最基本的层面是恪尽职守,教好书,育好人。能做到这一层,就已经很好了。而师德的更高层次,则是像韩愈那样,像启功先生所题写的北师大校训那样。这是对教师之所以为尊的很好解释。

同学们:虽然说,尊敬老师是一个学生必须有的品德,我们不论上到哪一级的学校,《学生守则》里一定要写“尊敬师长”这一条,但是,作为教师,身份本身并不能决定学生对我们的尊重和敬仰,只有当我们真正展现了自己的优秀才华和卓越品德的时候,我们才有了让学生自然而然尊敬的理由。

由此,我想提出以下几点,和大家共勉。

其一、在韩愈等大师的身上,既体现了师德最基本的层面——教好书,育好人,更体现了师德的最高境界:国效力,为民造福,坚贞不屈,持之以恒。具备了前一个基本的层面,也就非常不错了,而后一个层面不论我们能否做到,都应该为我们所敬仰,所学习。

其二、我们每一个人对这个世界都有着特别美好的期望,我们期望世界和平、天下安宁、百姓富足、岁月静好,但是,世界的发展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因而,作为教师来说,我们总会非常敏感地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我认为,我们也应该有“不平则鸣”的精神,但是,同时又要有忠于职守的坚定信念,不论我们遇到怎样的困难,不论我们有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尽职尽责地履行我们的使命。

其三、学生是我们师德的接受者,更是验证者,在他们身上最为敏感地回应着我们工作的一切。我们把书教好了,他们才有可能在浓郁的兴趣驱使下学好;我们身上体现的风度精神,也可能直接地影响于他们,他们也才能尊敬自己的老师。

这也就是我们今晚所要讲的主题“师者何以为尊”,我们的答案非常明确:因为才高而尊,因为德优而尊;非强求而来的他尊,而是自然而然的自尊;自尊者必有他尊。这就是所谓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谢谢大家!


来源:厦门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