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厦门工学院17级、18级、19级学生同上“返校复学第一课”,副校长苏涵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主题为“疫情下的我们与学业”的一堂课。
返校复学第一课——疫情下的我们与学业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苏涵老师。
很高兴来给大家上这特殊的第一课。说它特殊,是因为它是“返校复学”的第一课,也就是说,是同学们经历了四个多月疫情下漫长的“寒假”之后,终于回到了学校。而我要讲的这一课必然与这个“特殊性”相关。
首先,我代表学校,欢迎同学们归来。
其次,我要说明:我是以老师的身份和姿态来和大家交流思想,讨论问题,而不是要把我的想法强加给大家。我有自知之明的是:同学们都是“00后”的孩子,而我是“50后”的人,我们之间一定有着既深且广的代沟,我们认识问题肯定有所不同,以前我还挺自信,现在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希望大家在听我说之后,可以反驳,也可以讨论。
再次,我想讲一个中心的意思:疫情中我们经历了什么?疫情又带给我们什么?而我想要强调的是:面对疫情,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认识和精神。
我之所以讲这个,意思是告诉大家:疫情虽然严峻,防控管理虽然严格,但我们仍然要有一种精神来面对。
最典型的事例是西南联大。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大、清华、南开南迁,1938年成立西南联合大学,经常有日本的飞机轰炸,但是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在常常遭遇生死变故的情形下,一大批优秀教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至今被视为中国大学教育的传奇。
有一则记载说:西南联大历史系的教授雷海宗先生,他开的一门课因为讲授多年,已经背得很熟,上课前无需准备;下课了,讲到哪里算哪里,他自己也不记得。每回上课,都要先问学生:“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就滔滔不绝地接着讲下去。班上有个女同学,笔记记得最详细,一句话不落,雷先生有一次问她:“我上一课最后说的是什么?”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来,看了看,说:“你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雷海宗默然。
这就是西南联大的精神。
我们看这两幅照片:丰子恺与他的漫画《警报做媒人》。
抗疫,在抗疫之中教学,在抗疫之中回校复学,我们也应该有一种精神。
下面,我讲几个问题:
01
疫情下返校复学的顾虑与决心
上学期期末,疫情已经开始,但我们都没有想到它会来得这么汹,而且延续的时间又这么长。只是到了1月17日(腊月23日,小年)之后,武汉的疫情越来越吃紧,全国各地的确诊病例也在不断增加,形势才变得格外严峻。到1月23日(除夕前一天)武汉终于封城,从武汉到湖北,到全国都进入紧急状态,亦即习总书记说的“疫情防控狙击战”的临战状态。我们学校也和全国一样,1月26日(正月初二)即召开第一次防疫工作会议,一直到现在,都处于紧张的防控状态。非常突出的是:
1、正式的防控会议开了二十多次;
2、接受多级检查十余次;
3、准备了大量的防控物资;
4、组织了四十三辑的“抗疫长假系列阅读推荐”;
5、为所有学生免费邮寄教材;
6、不断向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慰问;
7、每天向所有教职工和学生征集健康信息;
8、尽全力做好入学的各种准备;
9、全力开展网上教学;
而在同学们方面来说:
1、同学们都能遵守国家和地方的防控管理规定,保证了大家的身心健康,这是我们最大的胜利。
2、一、二、三年级认真上网课,四年级积极准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3、不少的学生主动地为学校抗疫捐款捐物。
4、许多同学参加了3月30日至4月20日之间“为中国最美校园打call”活动,我们学校荣列第一名。虽然我们并不认为我们是最美的,但是,我们教职工和学生们的这种精神确实很有意义。
5、艺术学院董棋懋同学创作的海报《敬英雄》被新华社《中国名牌》杂志社录用。
等等。大家打开我们的官方网站就会看到许许多多的我们学校师生一起抗疫的信息,我们为此感到骄傲,感到欣慰。
现在大家终于回来了。但是,同学们也许不知道:从这个学期以来,学校一边严格防控,一边准备在可能的情况下开学。只是到现在为止,虽然国内的疫情得到一定的控制,然而某些地方还有反复,国外的疫情更是令人恐惧地蔓延,要真正开学,又不能不令人担忧。毕竟所有的东西都没有我们师生的生命安全重要。后来,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已经开学,而福建省也发出要求返校复学的通知之后,我们才下定决心,迎接大家返校。
迎接大家回学校,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之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返校的过程要有严格的防控,返校之后,更是要绷紧神经,继续进行严格的防控管理。大家也看到了。
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也希望通过同学们向你们的家人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返校复学是国家行为,学校也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更重要的是:我们学校确实有着自己的精神坚守。
前些日子,学校还只有少数干部在坚持上班,经常是我一个人走在校园里长长的林荫大道上,只有自己的脚步声和周围的鸟鸣声,觉得学校里安静极了。但是,没有了学生的校园,自然会失去应有的信息。好在大家终于回来了。
02
疫情压迫下的人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向大家推荐过美国学者麦克尼尔的名著《瘟疫与人》,它中间有对世界范围内的瘟疫的深入讨论。而我觉得:
其实,瘟疫一直都和人类以不同的方式共存着,只是有时候脾气变得非常暴躁,有时候温和地躲在某个角落而已。
我们从小就听说过“鸡瘟”、“猪瘟”。后来我们经历过1988年上海的甲肝大爆发,2002年到2003年间“非典”(SARS),“禽流感”等等。
我们也知道,非洲的“埃博拉”疫情。而艾滋病更是一直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晃悠。
只是,都没有这次的“新冠肺炎”来得这样猛烈。截止5月25日,全球确诊人数累计超过510万之多。
而我们国家,虽然还有少数地方定为高风险、中风险地区,但绝大多数地方疫情得到控制。这不能不承认是国家的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处于疫情的风暴之下,但是,我们在国家的强力防控之中,由最初的惶恐,慢慢变得平静,到现在能够从容而审慎地面对。
这其间,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了一次历练,也都有可能深化了对人、对社会、特别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
纵然,我们很可能还会有许多的不满、不如意之处,但是,我切身地感受到我们个人的命运与国家之间的密切关系;感受到和平、安宁的生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怎样的幸福。
同时,这场疫情对我们国家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它直接影响到国际秩序、国家秩序、民众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可能形成巨大的创伤。但是,我们也相信恢复的力量,振作的力量,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是正在不断地显现。
正月初二,我来学校开会,一路上只看见我自己一辆车,很悲凉的感觉。宽敞而悲凉。到学校后,十几个人坐在会议室里,人和人隔一米远,大家都带这口罩,马上有了一种疏远感、提防感,好像每一个人都可能是病毒携带者。
但是,慢慢地,情形变化。路上车辆越来越多,不久又开始堵车了。我们学校门前的这条海翔大道,是最能反映厦门经济动态的,因为它一头连接的是泉州、厦门等地的工业区,一头连接的是位于海沧的厦门港。现在已经是车水马龙了,而且大型集装箱车川流不息。
我还要给大家说的是:人类在危难的时候,最能考验其人格精神。在这场疫情中,有人逆行,奔赴抗疫前线,显示了普通人的高尚精神。而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最需要的精神。我的大学同学的儿子是呼吸科医生,从山西带队去湖北支援,大家都为他在朋友圈点赞。我相信我们同学们的亲人中也一定有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人。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要管好自己,做好防控,不给国家添乱,就做到了高尚。
不过,我们也看到另外一些人:或者身居其位,却不负其责;或者逃避责任,苟且自保;或者昧心敛财,坑害国民。凡此种种,又都显示出灵魂的卑微与龌龊来。
人就应该有一种平凡而高贵的精神,对于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则命运攸关。
谈到“疫情中人”还想说一个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90后学生都有一些看法。其实,从“80后”到“90后”,再到“00后”,绝大多数学生共同的特点是:生活在和平安逸之中,缺少艰难生活的磨练,因而也可能形成一些精神上、心理上的特征。不过,我倒认为,在你们身上更多地体现了思想意识的进步。
我们应该意识到:天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运行,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从大自然来说,总有可能把一些风波或者灾难降临给人间,让地球的子民受到威胁或者惩罚,火山爆发、地震发生、海啸突起、山洪、泥石流等等。从人类社会来说,因为观念、利益等方面的冲突,也总有可能把政治风波、国家战争、或者扭曲的秩序降临给人群。渴望和平是人类共同的心理,但是降临危难却是自然与社会运行的重要规律。我们必须对此有所认识,也要有心理准备。
同学们出生之初的非典,不可能有印象,但是,时隔17年的这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瘟疫,对大家来说一定是一场磨练。不论你在这场磨练中获得了什么,都有着内在规律性。当然,我们希望的是同学们从中更多地获得了教育,获得了精神的成长。
同学们:我们谁也不希望灾难降临到自己和家人的头上,不希望我们的国家蒙难,但是,灾难总是难免的,我们不仅要认识到这点,而且,当灾难降临的时候,还要有精神面对。
我们不一定能做到,但一定要有所认识。
还有,在这关乎到所有人的利益、关乎到国家利益的关键时刻,我们每一个人又都应该有一种遵守共同秩序和强制管理的意识,不能因为个人的诉求或个人的意识而违背这种特定时期的共同秩序和危机中的强制管理。
网传那位“北京跑步女”,所谓澳籍华人女子返京拒绝隔离,对劝阻人员爆粗口大喊“救命”“骚扰”,结果,被注销居留许可,限期离境,也被公司辞退。
我们坚持自我,崇尚自由,但是,我们同样要照顾到别人的自由与利益,你的行为不能对别人形成妨碍或者伤害。这是很简单朴素的一种意识,可惜,有的人缺乏这样的意识。
同学们:校园内外仍然有疫情的压力,所以学校必然采取一定的管控措施,请大家一定理解并遵守。大家都要有一个“公序良俗”的概念,遵守应当遵守的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03
舆情围猎中的人
这一段时间,我们不仅生活在疫情之下,而且生活在舆情之中,因为疫情而引发的舆情强烈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心灵,而不少的人又都成了舆情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我们被因为疫情而爆发的舆情所围猎。
能够刺痛人的疫情和可以自由发布信息的自媒体,造就了这个特别的舆情围猎态势。
(1)武汉做为疫情风暴中心,引发了铺天盖地的种种信息。主流媒体和自媒体都有史无前例的信息发布量。
(2)全国、全世界关于疫情的信息,以及相关的认识更是无以计算。
(3)信息发布、信息评论中经常形成激烈的观念交锋,这种交锋确实是前所未有的。
我们该如何认识?
说老实话,我基本上保持静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没有态度和立场。今天,我也不和大家讨论谁是谁非的问题,这绝不是我们这堂课能说清楚的,甚至于是任何人都说不清楚的,也只能留给大家去关注,去研究,乃至于留给历史去评说。
我只想说的是:
1、在如此纷繁的信息面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纷繁的信息搅乱了思维心境。
2、在激烈的观点争辩中,我们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但是,一定要有坚定的立场,那就是站在国家利益、民族大义的立场上思考问题。通过这次抗疫,我们确实感受到了我们国家的力量,国家的伟大。不论你的观点如何,这个立场必须坚持。
3、把复杂信息的接受、甄别变为了解社会,了解人生,了解人性的一种特别路径。也就是说,通过这个接受与甄别的过程,增加自己认识世界的能力,辨别真假、善恶的能力。
4.坚持信息传播的伦理,对于未经确证的信息,或者虽经确认,但不利于国家与共同群体的信息不传播,更不要在自媒体的方式下编造信息,不借自媒体方式发布不利于国家和共同群体利益的信息。
我们还推荐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4月14日的一段讲话:
我们从这里可以得到有益的思考。
还要讲的是:当我们的个人诉求没有得到学校满足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式去满足?特别是在疫情之下,一些严格的管理措施极有可能与我们的个人诉求发生冲突,这个时候,自媒体捅出去或者发泄一下自己的不满,那都是非常便利的,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处理?
我的看法是:
首先让自己冷静下来,考虑一下学校的管理要求是否合理,是为了什么?如果是必须的、正确的,那就要反过来考虑,我们的个人诉求是否合理?
以前在别的学校经历过一个学生。下雨的时候,楼道里有积水,她摔倒了,于是状告学校。我非常生气,你不小心摔倒了,为什么状告学校?你说学校没有把楼道顶棚盖严实,那么,下雨的时候,你走在校园里摔倒了,也要状告学校为什么不把天遮住吗?
还有一个学生,上阳台洗衣服,随手拉门,锁上了,在外面打不开,一脚踹上去,门玻璃碎了,脚也划伤了,然后到法院起诉学校,要求赔偿,理由是:为什么不把玻璃弄成钢化玻璃。岂有此理。
其次,要考虑我们自己的学校有她的管理制度,也可能有她的一些缺陷,在这个时候,我们尽可能先通过内部渠道反映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先想到通过媒体造势,给学校施加舆论压力。我认为: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通过正常的内部渠道反映问题都应该可以得到解决。
当然,如果学校错而不改,你可以运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诉求,捍卫你的权利,学校给予充分的尊重。
总之,在疫情与舆情如此纠缠的情形下,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思考来看待问题,处理问题。
冷静、理解
表达诉求、捍卫权利
04
疫情逼发出的心理问题
这也是个三句两句话讲不清楚的问题,还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我只能说的是:
其一、疫情增加了诱发心理问题、心理危机的可能。
连续四个多月,被疫情困在家里,年青人不能出门,不能交友,还要上网课,还要听父母的唠叨,再加上铺天盖地的关于疫情的真假信息的反复刺激,很容易让人郁闷,焦虑,躁狂,爆发出心理问题,甚至形成心理危机。
其二、疫情也同样是对人的一次心理考验。
考验你的忍耐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考验你在相对封闭、固化的人际关系当中应对问题的能力。
其三、要保持良好心态,走出心理困境,最关键的是智慧、理性与认识。
每一个个体的心理问题的形成都有其特殊的原因,必须做具体的分析。但是,我一直认为:如果我们提高了人生的智慧,增加了面对不利处境时的理性精神,对于不利处境也有着通透的认识,就可以使我们走出心理困境,保持良好的心态。
我很佩服张学良。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一直被囚禁,到台湾后又处于软禁状态,1990年才恢复人身自由,其间共54年时间。我不作政治分析,只是觉得有一点:能在如此漫长的囚禁生活中活下来,不出问题,自然原因也复杂,但至少有一点,他对过往的历史和眼下的处境有一种超然的理性认识。
我更欣赏苏轼。苏轼一生多次被贬,最后被贬到儋州,这期间他也有过特别的心理困窘,甚至于特别沮丧、悲观的时候。他在《自题金山画像》诗中说:(李公麟画于金山寺)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但他在《移廉州由澄迈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诗中写道: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溶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人这一生,不论父母是谁,不论出身贵贱,不论是否有钱,都会遇到种种的坎坷。要度过一切困厄,迈过所有坎坷,靠什么?靠智慧,靠理性精神,靠对人生通达的认识。
做为学校教育,我们最大的责任就是向学生进行这样的智慧教育、理性精神的教育、人生认识的教育。因而,我希望同学们:(《菜根谭》和:“碎碎念”)
勿畏惧眼前的困难;
勿计较一时的得失;
勿沉溺非分的享受;
勿放弃正当的追求。
放开眼界,积极争取,为自己创造出人生过程中不断的美好。
05
疫情中必须继续的学业
这场疫情给所有的学生都造成一定影响。先是迟迟不能开学,接着是上网课,到现在,一个学期快过去了,开学与不开学仍然有很大的争论。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说我们的学习没有受影响,显然是不可能的。
我相信我们绝大多数同学,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努力学习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一部分同学因为疫情冲击出现学习受挫的现象。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
其一、由于疫情,学业受到影响,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学校的问题,我们对这种影响给予充分理解,这种理解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各地学校执行新的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据。
其二、因为疫情影响,各地学校推迟返校,实行线上教学,也是无奈之举。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各地返校复学,逐步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则是必然之举。
其三、返校复学之后,我们应该利用有限的时间,在学校的条件下,在仍然防控的环境中,积极学习,查缺补漏,尽量弥补前一阶段的损失。如果因为特殊原因未能返校的同学,则应该主动地和书院、学院联系,和老师联系,仍然以“宅家”的方式抓紧学习,争取在归来时,不落下自己的学业。
这是老生常谈,但特殊时候,还要谈,甚至也要敲黑板,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最后,我要说的是:
比你们早返校的、马上就要毕业的2016级同学,经历的比你们还特殊。
2016年9月,他们刚入学的时候,就遇上了莫兰蒂17级超强台风(中秋节)。我来到厦门20年,一直想看看台风掀起的海上巨浪是什么样子,可是,常常是台风在临近厦门的时候突然拐弯北上或者南下,厦门人说是因为鼓浪屿上立了郑成功的雕像。而这一次,不知道为什郑成功没有挡住这超强台风。这一次我经历了。我们学校最近刚刚做了一个莫兰蒂台风纪念碑,《碑记》里这样写:
而他们临毕业前,又遇到这么一次史无前例的大瘟疫。他们的大学四年灾难中开始,又在灾难中结束。
对于我们一、二、三年级来说,我们正在经历的是后者,但是,我们今后的人生中还会遇到什么,无法预见。人生和这个世界一样,既有它稳定的运行规律,又有充满变故的可能。我们祈祷天下苍生平安,但我们又必须在变故来临是勇敢面对。
这,我们就必须具有一种精神,必须依靠人类的智慧。
你们返校之后,一定还会面临一些无法预测的情况,但是只要我们严格按照防控管理规定生活,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平安顺利地完成我们的学业。而你们经历这一场瘟疫,则会成为你们永恒的记忆。
大自然是美好的,生命是美好的,我们应该感恩一切的赐予,并好好地学习、生活、工作。“520”的时候,有几位毕业班的学生来我这里请假,理由是:要回家参加自己的订婚仪式。我很高兴地批了,而且向他们表示衷心的祝福!
我也祝福我们所有的同学们!
谢谢!
编辑 | 田亚东
编审 | 顾留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