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新我们的教育文化丨李德文董事长在德文教育集团2021年度工作年会的讲话
更新时间:2022-01-04

图片


图片

李德文董事长在年会上发表《如何创建我们的教育文化》的重要讲话

图片


尊敬的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2021年即将过去,2022年即将来临,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德文教育集团董事会成员单位相聚一堂,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规划未来的发展,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值得高兴的事情。

2021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诸多困难,我们德文教育集团成员单位同心协力、共克时艰,顺利完成了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优异成绩。借此机会,我代表集团董事会向在座的各位以及全体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集团成员单位都经过了若干年的发展,初具规模。在今后应该转变发展方向,由量的增加转向质的提升,将优异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我们更高的目标追求。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并非容易。因为,我们要面对复杂的和不确定的教育竞争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寻求更多的教育资源的注入虽然重要,但最能推动我们发展的核心力量,应该是优质的教育文化。所以,我今天要和大家交流我关于“如何创新我们的教育文化”的一些思考。


图片


图片

摒弃功利主义,重新思考基础教育的价值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教育领域亦深受其害。功利化思潮污染了整个教育环境,改变了教育的本质,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认知,引起人们对教育的困惑和担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教育的价值,摒弃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


1

摒弃功利主义是净化教育环境的关键选择。


教育的功利化有着多方面的表现。

就家长的教育观而言:“是否有利于孩子取得好成绩和上好学校”已经成为他们为孩子安排学习活动的唯一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能够有助于升学是家长判断学校、学生活动的唯一标准。为了使孩子在升学考试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家长们还在学校之外给孩子“恶补”,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就学校而言:老师是否有能力?能不能晋升职称?主要是看班级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学生的考试分数的高低是评价教师的客观依据,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也用这个标准来评价学校和校长,学校的中心任务就是抓好应试考试,以求得高分数、高升学率。影响之下,教师也只能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对待教育,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出成绩。学生的成绩影响教师的荣誉,影响教师的绩效,影响教师的晋级,所以,教师不惜采取一切手段提高成绩,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就大学而言,就业率成为衡量大学好坏的关键指标,单纯的就业主义观念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大学教育,使得我们从认识到实践上都把教育仅仅等同于知识学习。于是,教育的核心是教知识,重应用,轻培养;老师的职责是教知识,重教书、轻育人;学生的任务是学知识,重名利、轻修养

从教学实际来说,部分老师只是根据已经拟定的教学大纲和多年前的教材来教学,流行着“一本书大学”、“照本宣科”、“PPT搬到屏幕上”等单一的教学模式,课堂枯燥乏味,造成学生厌学的严重后果。即使是实践教学,却不能以市场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以成果为导向,与企业密切相对接。实践教学的资源匮乏单一,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失调,相互脱节,以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大打折扣,培养不出社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从学生来说,学校、教师这种功利化的教育,严重地扭曲着教育、扭曲着学生的心灵。我们以学生学习成绩好坏来评价学生、对待学生。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教师、家长珍爱有加,只管学习不管其他。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心中只有学习,只想前途、只顾眼前的利益,但是经不起失败和挫折,经不起诱惑和误导,功利心重,私心杂念多,逐渐形成利己主义价值观。

有一些学习差的学生则备受歧视,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在学校里没有存在感,没有自尊心,很有可能催生自暴自弃、厌学厌世的不良心理,甚至酿成人生的悲剧。


图片
图片
这些现象应该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警惕和深思,而要改变这样的环境,摒弃教育的功利主义便是关键的选择。

图片


2

重新思考基础知识教育的价值,追求回归教育的本真。


坚实而广博的基础教育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夯实基础教育应该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常识和常态。我们德文教育集团所属的学校,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本科的学历教育,都坚持着以宽厚的基础知识教育为学生人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理念。


图片


然而,许多学校在“应试教育”、“升学主义”“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奖项、唯学历” 五唯等功利主义倾向的驱动下,围绕着功利主义指挥棒转圈。大部分老师被要求要去搞项目、抢帽子、争着发论文、评职称,对于没利没名的基础教育并不重视,缺少研究、缺少发现、缺少创新、缺少运用,影响之下,大部分学生的学业基础薄、口径窄、能力低的现象存在,造成教学质量严重下滑。所以,教育部提出教育要“双减”,要去“五唯”,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倡导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

这也就是要摒弃功利主义,净化教育环境,重新思考基础教育的价值,让教育回归教育本体,还给教育一片白云蓝天,让孩子们拥有一双矫健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图片
图片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教育有着简洁而深刻的论述:“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真正的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看得清脚下的路,并拥有抵达远方的能力。”这些论述说明教育的价值所在,为教育指明了方向。

图片


图片


图片


进一步来说,我们在思考和研究基础教育的价值时,应该注意到以下的几个方面:


图片


1.教育中人的主体价值:师生主体性的释放和发展。

以人为本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教师和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但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主体只有教师,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导课堂,只有教师讲,很少有学生的参与。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中没有做人的尊严,丧失了做人的自主和自由,这样的教育对学生而言是缺少价值的。学校只有充分尊重师生双方的地位,强调师生的平等合作,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体性和学生“学”的主体性,才能让双方体验到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产生幸福感。那么,增强基础教育在学生心目中的价值和魅力,激发学生对教育的热爱和兴趣,释放师生主体性就非常重要,因而,我们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为学生,为学生的一切的理念,希望老师们能够融入学生之中,引领学生的发展。

2.教育内容价值:建构开放的课程体系。

我们传统的“学科知识”具有系统性、逻辑性,能够训练学生的智力,能够满足学生成长和生活的需求,但是学科知识毕竟是来自成年人世界的总结,与还未成年的学生的智力和兴趣有一定的差距。如果在课堂上只是搬运知识,强调学生死记硬背,就难以做到知识迁移。这样,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或厌烦,而且,有可能使学生对学科知识和学科内容的价值产生怀疑。因此,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建立起一种开放的课程体系,即:将学科课程和直接经验课程相结合;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相结合;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打破各类课程各自为政的界限,实行学科交叉、学科融合,让每一类课程都能够吸纳他类课程的优点,以弥补自身的不足。这样才能增强课程自身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力,优化课程的整体功能,从而真正发挥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

3.教育过程价值: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

教学应该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师生双方的合作活动,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使教学的价值削弱,因此,基础教育改革应增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的功效,将教学过程转化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分工合作过程。教育改革应将教师“教”的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活动方面,诸如营造自由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习思维方法,鼓励学生信心和毅力等活动。同时,将学生学习的活动改善为自主确立学习目标,自觉培养学习兴趣,深刻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自主活动。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确立对学生的引导方法、引导策略、引导时机和引导程度,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4.教育结果价值:教学相长的实现。

教育的结果是教育价值的直接体现,能否培养真正的人,是检验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标准。培养人是教育永恒的结果追求。通过教育培养人主要是培养人的意识性和社会性,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方面过于强调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忽视学生情感、行为、个性和创造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人的培养上存在巨大欠缺,这是需要努力纠正的。

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关键时期,基础教育改革应该把培养人作为自己的重要价值定位,应该将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恒定的结果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在身心发展和综合才能发展、智力和非智力的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结合。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具备高水平的知识和能力素养,需要教育者孜孜不倦地教诲,需要专业的教育智慧和对学生的热爱。如此,才可能胜任培养人的工作。


图片
图片

所以,教育者主观上是为培养学生成人,现实中也同时让自己的身心素养得到修炼和提升,培养人的过程和结果,实际是取得教学相长的双赢


图片


图片


图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育人”摆在首位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25日在考察福建闽江学院时语重心长地说:“我历来最重视‘立德树人’,老师的责任就是教学生怎么做人。”这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对此,我也提出如下几点:


图片


1

“立德树人”,知行合一


学术界对“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和实施办法有过很多讨论,对“立德树人”之“德”,大都是从道德品质层面进行界定,认为“德”主要指的是道德。其实,这个“德”应该有着非常广泛的含义,包括了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等内容。“立德树人”就是你要培养学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图片
图片

厘清“立德树人”基本内容,特别是“德”的含义,不仅是值得探索的理论和学术问题,更是关系到有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实践问题。


图片


“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的标准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情操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做人做事是进德修身,“要从做小事、管好小节开始”“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学会独立思考,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这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都应该是对学生品德修养的要求,也是提升学生品德修养的切入点。德润人心、有德无敌、德行天下。


图片


2

厦门工学院落实“立德树人”的实践


2017年11月,教育部印发通知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我们需要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三全育人’工作中形成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


图片


厦门工学院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

1.推行博雅教育,特别成立“博雅教育学院”,开设全校性的博雅教育课程。

推行博雅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在价值观上有更高的追求,克服和避免短期的功利主义,让教育能够充分体现“育人”功能。人的教育应该包括“人文、人格、人生”三个方面,在我们当前教育中,更缺乏的是人文精神、人格养成、人生发展的教育。理解人文价值,坚守人格底线,反省人生意义,应该成为每一个受到教育的人的必修课。

2.建设“书院制”学生生活社区。

学校设置“八个书院”,八个书院对应八个学院。书院社区集生活空间、自主学习空间、公共交流平台、社团活动中心、学生院务委员会、书吧、咖啡吧、谈心室、商业街、餐厅、大型超市、健身中心等于一体,有着非常丰富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给学生们真实的生活体验。

3.成立书院学生院务委员会。

选拔优秀的学生代表组织成书院学生院务委员会,自主管理本书院社区学生的日常事务工作,服务于广大学生,实现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由发展”的教育目标,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4.书院、学院两院合一,实行导师包班制度。

全校350个班,配备了350位专职导师,学校制订了《导师包班制育人工作职责》,从大一带到大四,以爱和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的成长。学院老师、书院导师共同合力完成培养学生成长的使命,使“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得到组织落实和责任落实。各个学院都把育人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经常召开育人工作例会和经验交流会,相互学习和促进。

5.行政、教辅职员全员结对学生,以“兼职导师”身份教育学生。

学校还安排行政、教辅职员全员与学生结对,真心地爱护与帮助学生,关心和指导有困难学生的生活、学习与成长。学校宣传媒体还特别设计了“厦门工学院育人报”、“馆园会客厅”、“燃灯者”专栏,通过视频和访谈节目等形式宣传报道教书育人的模范教师,讲好厦工故事。

6.学校特别设计了《厦门工学院学生文明守则32项》。编制成教材并举办讲座,印成手册每人一册,让学生们经常学习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旨在让学生从思想文化、生活行为和人格修养出发,身体力行,养成习惯,让学生终生追求人格的完善。

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定要突出时代性,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我们学校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措施加以诱导。在教书中育人,在育人中教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明确在学校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带着愿景来学习。对学习动力缺乏的学生,没有单纯的训斥、抱怨、放弃,而是更加亲近、关心,用各种方法开导他们,以特别的关怀去感化他们,让他们的思想得到转化,心灵得到启迪,有效地践行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我希望德文教育集团所属的学校,都应该成为“立德树人、追求学问、研究科学”的殿堂,建设先进的教育文化,让高尚的价值观、高远的人生智慧、高洁的人格精神得到培养,让学生如沐春风,茁壮成长。


图片
图片

只要我们持之以恒、行之有常,必然不负众望,必然能够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信仰、有灵魂、有理想、有追求的新一代。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崇高的教育使命,我们将不忘初心、不辱使命!


图片


图片


图片

做好学校教育文化的顶层设计,在“以文化人”的过程中培养“智慧型”人才


当今,学校越办越多,竞争十分激烈。大家都想把自己的学校办成好学校、办成名校。而办成名校仅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制度,有优质的教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永恒的生命力

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制度、办学目标、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材编撰等等都体现着学校的教育文化,教育文化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始终在左右学校的发展。


图片


1

学校教育文化的研究和探索


教育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转化成教育前进的动力。我们领导层最近都在集中精力研究如何提升厦门工学院的教育文化的问题。前几天苏涵副校长给全体教职员工做了题为《大学开创者、大学精神与教育文化》的讲座,立意高远,鼓舞人心。特别是他用翔实的资料生动诠释的陈嘉庚和张伯苓先生在开创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的过程中所奠定的教育文化和大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同时,苏涵副校长还提出了优质的教育文化的六项建设目标:




1.

有秉持卓越精神的学校领导人和具有共同精神追求的主体教职员队伍。

2.

有科学、积极的办学理念和育人方略,并予以坚定实践

3.

有良好的管理机制与管理团队,并且可以在共同目标的引导下持续有效地工作。



4.

有可以感受的校园文化和可以成为精神象征的人物故事。

5.

有具备积极向上精神和自觉担当精神的学生群体。

6.

有良好的管理机制与管理团队,并且可以在共同目标的引导下持续有效地工作。


这是对我们建设怎样的教育文化的有意义的解读。


图片


图片


2

厦门工学院关于提升教育文化的顶层设计


由于我们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德文教育集团所属的学校,虽然都还比较年轻,但是,已经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诸多方面有所建树,积累了很多经验,在社会、家长、学生中有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力,这是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财富。不过,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我们还是要反思反省,查找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下一步教育文化的建设计划,以更加科学、严谨的态度,系统地建设我们的教育文化。我最近和厦门工学院的田东平校长、苏涵副校长及其他学校领导在探讨和研究相关问题时,已经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厦门工学院自创办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已经具备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近一年来,又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这些举措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学校教育文化重要部分,并建构成相得益彰的具有强大张力和持久力的整体机制。

厦门工学院已经提出未来五年的教育文化建设计划,最关键的工作是要研究学校为建设教育文化所提出的思想观念,为教育文化的建设提供思想支持,同时研究相关的工作实践。下面我简单阐述教育文化研究的五大理念和十个方面:

五大理念主要是人才培养理念,我们要不断地使这些理念深化与完善,使其在我们的教育文化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具体为:

(1)不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教师,都要首先懂得研究教育的对象——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富有个体生命的学生,读懂学生,因材施教

(2)以现代社会与市场发展为导向,以市场对人才能力的真正需求为原则,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3)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做到不让一个人落伍,让每位学生都能成功毕业,学有所成

(4)创建先进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长期有效地帮助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好准备。

(5)把“人文精神、人格养成、人生发展”的教育作为受教育者的必修课,并通过亲力亲为的教育实践,创新育人过程,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合格公民。

十个方面为:

(1)教育对象——学生的全面、深入研究;

(2)教育科学精神的研究:包括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好问质疑精神、挑战困难、应对失败等研究;

(3)师德师风的研究;

(4)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5)市场用人需求及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6)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的研究;

(7)教材和课程的研究;

(8)项目式教学及学以致用的研究;

(9)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

(10)博雅教育的研究。

以上五大理念和十个方面,都可以设计为学校教育文化的研究课题,成立课题项目组进行研究,把研究成果编制成实施方案,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形成办学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今后厦门工学院教育文化建设由苏涵副校长带领研究团队,负责策划、设计,编制《厦门工学院教育文化建设纲要》并组织实施。


3

培养“智慧型”人才


"
“立德树人”,必须通过“以文化人”来实现,“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是教育机构和教师必须不断探索的问题。
"


有的专家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框架是以学科为本位的,并且将知识的传承视为教育的第一要务。我们的课程总是高度关注学生对知识本体的兴趣,强化所谓的系统性,从而使学生的求知过程变成“穷理”过程,忽视了知识的应用价值,多多少少陷入为求知而求知的歧途之中。美国有一位教育家叫贾尼丝•萨博归纳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一种称之为培养“聪明的孩子”的教育;另一种称之为培养“智慧的学生”的教育。两种教育看似相同,其实在本质上有着天壤之别。下面是贾尼丝•萨博对两类教育培养的学生所作的比较,两类学生的不同特点:


图片


根据上述两类学生特点的对比,不难发现,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我国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实际上是在十分偏颇地培养所谓“聪明的孩子”。你看,能够知道作业题的准确答案,能够听懂老师讲授的内容,善于吸收知识并且能够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课并且喜欢自己学习,凡此种种,不正是许多学校矢志培养的“好学生”的主要标准码?听话、守纪、刻苦、谦虚、好学,这些被社会崇敬的美德,也成为了我们学生的人格标准。然而,标新立异、坚持己见、张扬个性等等都有意无意地成为“贬义词”。问题意识淡泊,创新冲动窒息,想象力枯萎,都在某种程度上吞噬着教育原本应该有的巨大活力。


"
知识只关乎事物,智慧则关乎人生。知识意味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而智慧则意味着从一棵树见到大千世界,从世界万物中读出人性和神性。
"


图片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临终前还关注着中国教育的发展,对当前教育感到困惑和担忧,他向原国家总理温家宝提出的


"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


至今并没有得到科学的回答。这家喻户晓的“钱学森之问”,仍然要留给后人去思考和探索。而通过上述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的比照,我们就能一目了然的明白“钱学森之问”的奥秘。


图片


当今,我们国家的教育、经济都在快速发展,完全有实力培养杰出的人才,但由于我们的思想观念、制度文化、教育文化等方面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以,我们的教育往往陷入困惑之中。因此,我们必须大胆去改革教育,创新我们的教育文化

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我们的国家都期待着美好的未来,美好的未来要靠优秀杰出的人才去开创。


"
振兴国家匹夫有责!我们教育机构、教育管理者、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思考和践行先进的教育文化,办好我们的教育,为国家培养出优秀、杰出的人才!
"

图片


谢谢大家!


来源:德文教育集团